活乐康牌长白山蟾衣珍稀天然,道地纯正。
白山素有“世界生物金库”之称,被誉为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。共有药用动植物和矿物1850种,占全国品种总量的30%以上。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,长白山占有全国重点品种的10%以上,产量居全国之首。
长白山是世界著名的休眠火山,形成约200万年,以其独特、神秘的原始森林、冰雪、云雾、熔岩林群、垂直林带等富北国情趣的冰雪风光,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,是中国八大名山之一,人称“千年积雪万年松,直上人间第一峰”。
1983年夏季,邓小平同志登上长白山极顶,题写长白山、天池横幅,并发出赞叹:“人生不上长白山,实为一大憾事!”。
长白山脉绵延千里,横亘于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三省的东部,因此,“白山”(长白山)与“黑水”(黑龙江)并称,已成为中国东北的代名词,象征着中国北方民族繁衍生息所依托的锦秀山河。
长白山古老而神奇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动人的传说。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,我国勤劳而勇敢的先民就在这里筚路褴褛,繁衍生息,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。长白山的山名称谓,在她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几经苍桑,数易其名。
有历史记载以来,长白山第一个名称叫做不咸山。据东周末期地理史书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记载“东北海之外,......大荒之中有山,名日不或,有肃慎氏之国”。可见,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,不咸山就已经闻名遐迩了。《晋书.四夷传》中称“肃慎氏,一名挹娄。在不咸山北。”《通典》中有:“挹娄即古肃慎,其国在不咸山北。”
不咸山是长白山最早的名称,这是历史、地理学家们的一致看法。但“不咸”二字的缘由何在却至今难解,众说纷坛。有人认为,“不咸”出自蒙古族先世东胡语“不尔干”的转音,“不尔干即为神巫,尊长白山为有神之山;”也有人认为,蒙古乃出自东胡系,东胡之称人为山戎,与长白山中隔东夷的貊,史书记不咸山时往往与东夷的肃慎并提,何得东胡系之族称今长白山为不咸山?据此提出,不咸山的名称应与肃慎族的语言或东夷语有关。“不咸”可能是满语叫白罗聂·显乾”的音译省赂,意为“长白”。
汉、魏时期,长白山又有“盖马大山”之称。在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东沃沮条下曰:“东沃沮,在高句丽、盖马大山之东,东滨大海。”《三国志·东夷传》亦云:“东沃沮在高句丽、盖马大山之东,滨海而居:其地形东北狭,西南长,可千里。”上述史料中所指“东沃沮”系今图们江流域至朝鲜北境,为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,其西南部与高句丽接,西部抵今长白山。而“盖马大山”则应指今长白山。据《吉林通志》卷十八记载:“长白山为汉西盖马县境之山,则魏志之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无疑。”当时的盖马县境应为今浑江市,临江镇一带。
南北朝时,长白山又有“徒太山”之称。据<<魏书·勿吉传>>记载“(勿吉)国南有徒太山,魏言太皇。”<<北史>>卷94,<<勿吉传>>亦载:“勿吉国南有徒太山者,华言太皇,俗甚敬畏之。”
<<新唐书·北狄传>>、<<隋书. 革末 革曷 传>>均作徒太山,<<北史>>中所说的徒太山的“徒”字,据考证,系徒太山的“徒”字之误。
唐朝称长白山为太白山。据<<新唐书>>卷219<<黑水革末 革曷 传>>载:“粟末部居最南,抵太白山,亦曰徒太山,与高丽接。依粟末水以居,水源于山,西北注它漏河。”粟末水即今松花江上游。<<嘉庆一统志>>卷六十七吉林山川混同条云:“今名松花江,源出长白山,北流汇嫩江、黑龙江等入海。即古粟末水也。“另据吉林山川长白条云:“古名不咸山,下名太白山,亦名白山。”
自辽、金时起,长白山之名开始普遍使用。据<<契丹国志>>卷二十七记载,“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,盖白衣观音所居”。<<金史>>卷一百三十五记载:“黑水革末 革曷 居古肃慎地,有山曰白山,盖长白山......。”自此,长白山名世代相传,及至今日。
满语称长白山为果勒敏(长)珊延(白)阿林(山)。山名源于长白山的独特风貌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奉吉勘界副委员刘建封在对长白山进行了实地勘查后,著成<<长白山江冈志略>>一书,其中描写长白山“崔巍磅礴,蜿蜒于亚细腻亚东北隅,为一绝大名山。......山上冬夏积雪,四时望之色白异常,故日长白。”在<<抚松县志>>中有七言绝句一首,谓之<<白山积雪>>:“惟有白山极壮观,层峦高耸日光寒。年年剩有峰头雪,皎洁偏宜月下看。”可见,从前人们均认为长白山之白与雪有关。其实,长白山之所以有“玉拥千秋昼夜晚”的奇景,还有其他原因。长白山顶覆盖着大量的白色浮岩,这是当年火山喷出的物质,当有些地方白雪消融后,出露的浮岩仍为白色,所以也有诗云:若待雪消冰释后,群峰仍象白头翁。
长白山区是我国满族的发祥地,自秦朝(公元前221—206年)以来至金代(公元1115—1234年),满族的先世在历朝史书中先后被称为肃慎、挹娄、勿吉、革末 革曷 、女真等。明朝万历十一年,努尔哈赤率部起兵,终于1644年率领膘悍的八旗兵入主中原,建立了大清王朝。因此清朝一直把长白山视为圣祖发祥之地,并将长白山尊为“长白山之神。”雍正十年(1732年),在吉林乌拉温德亨山(今吉林市郊小白山)建成望祭殿,以望祭长白山神。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乾隆皇帝巡幸吉林,亲临温德亨望祭殿望祭长白山神。据《永吉县志》记载,此次望祭“祀典弥隆”,体现了清王朝对长白山的崇拜。自满族建立大清帝国,统治中华267年的历程中,一直都将长白山作为神山圣地,视为存瑞凝祥,列主龙兴的象征。
长白山屹立于关东边陲,千万年来在大自然神奇力量的雕塑下,形成了峻岩、奇峰、天水、瀑布、温泉、河流以及遮天蔽日的林海,以其古朴和自然闻名于天下,成为当之无愧的华夏名山。虽然长白山山势险峻,历史上一直交通不便,不如关内名山以名胜古迹、亭阁碑文而驰名天下。但是山中那些为数不多的古迹,却使人觉得奇中有珍,难能可贵。
据史料记载,长白山天池畔东有女真人登长白山祭祀天池的女真祭台,高0.7米,由玄武岩石块构成。天池北侧天豁峰下,距天池30米处有木质结构,呈八字形的庙宇,俗称八卦庙,原名崇德寺,占地面积206.6平方米。该庙建于1928年,相传,曾有道人在此修行,一度香火鼎盛,但如今道士们已不知去向何方了,庙宇也不复存在,仅有遗迹尚存。
报马城位于二道白河镇西北4公里的南山坡上。城池围墙周长465米,墙基为石块,上部土筑,墙高约1.2米。据考证,该城系渤海时期[唐朝中期—作者注]所建,后为辽金所沿用,疑为祭祀长白山之地。
在长白山南麓塔山上海拔820米处,有一座五层砖瓦筑密檐仿楼阁式古塔,名为“灵光塔”。塔高13米,系唐代渤海时期所建。此塔造型古朴优美,端庄秀丽,为长白山古迹中之精华。
长白山,这一方圣洁的山水,干百年来,人们一直在竭力保护着她的古老、纯洁和自然之美。据《奉天通志六十七卷长白山系》上记载,“魏书勿吉国南有徒太山,魏言太白。有虎豹黑狼不害人,人不得山上溲污,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”。清政府曾于康熙十六年(1677年)、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两次对长白山区下令封禁。以维护满族之发祥地,起到了保护自然生态免遭破坏的作用,给后人留下这么一块原始自然生态的圣土。
长白山是一座“宝山”,地下地上都有无尽宝藏。在她的怀抱里,荫育着上千种植物、药材,栖息着众多的飞禽走兽。长白山是我国三大自然资源宝库之一,也是世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。今天,长白山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。更为重要的是,长白山茂密的森林植被可以调节气候、雨量,保护着我国最大的“粮仓”东北平原。生态学家说,如果没有长白山大森林,东北平原将逐渐成为不毛之地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十分重视保护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系统。早在1960年就建立了以保护温带生态系统为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;1980年1月,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,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,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;1986年9经林业部审定,国务院批准,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又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。
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范。以长白山颠的天池为主体,外延至周围原始森林,形成一座比较完整的湿润温带山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博物馆,可供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蟾衣,也是世上难得的旅游观光自然公园。